《春望》中“望”字作用浅析

《春望》中“望”字作用浅析

一、创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大诗人,号称“诗圣”,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特殊历史阶段,其作品大部分都是描写国家当时的境况,他具有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人格高尚,诗艺高超,他的诗大多反映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百姓疾苦。因此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被后世尊为“诗圣”。

这首《春望》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的长安时创作的,那时的杜甫正在协同护送妻儿到乡下老家躲避战乱。期间他得到消息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后,于是就马上动身去投奔。岂料途中被叛军抓获,被押送到早已经沦陷的国都长安,此时为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他在狱中度过了几个月的囚徒生活,目睹了此时长安萧条荒凉的景象,同时与家人失去了联系,生死未卜,念家情切,家国之殇尤为强烈。他直到757年4月才被释放。面对此情此景,他触景生情,感慨国事,于次年三月暮春创作了这首触景生情的五言律诗。可以说这首诗是诗人当时境遇的真实写照,既有大环境中的满目疮痍和痛心疾首,又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患意识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二、《春望》之景皆由“望”而起

本诗的开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四句写春望之景,都通过“望”字而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诗人俯仰远眺,目光之“望”由近致远,又由远及近,视线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在景物的推移中,我们可以在脑海呈现这样一幅动态情景,仿佛可见诗人愁容满面的翘首远眺,展现除了是一幅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悲凄景象。都城早已颓败不堪,只有山河还健在,到处是断垣残壁间凌乱深密的草木。作者以写长安城内的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的沦陷和残破。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可见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寓情于物,寄情于景,为全诗烘托了气氛。对山河依旧,物是人非的荒凉景象发出悲愤的慨叹。然后,诗人无奈的目光由远及近推移到了眼前的花、鸟。目光由发散到聚焦,开始描写具体特定的眼前事物,紧承前句,都着眼于一个“望”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和鸟进行人格化,感慨于国家的陷落和艰难,国都里的花和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这个时候本来没有情感的花鸟,被作者渲染了浓浓的愁思,此处的“溅泪”和“惊心”,表面上指花、鸟。实质是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情绪,表达了百姓对国家沦丧的一种悲裒和凄凉。该诗写景从整体到局部,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进行了对比和拟人的手法,更深切的表现了诗人忧国之深,感时之切。诗中的“国破”、“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这些都是表面写景,情寓景中,实质抒发诗人痛苦悲伤的情感。《春望》一诗中的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就是近代西方文学理论中的“移情论”。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渐渐的低首沉思。别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见《别林斯基论文学》),可见诗人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恨交融在了一起,深刻而突出地表现了战乱中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关,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和典型性,也使得这首作品至今脍炙人口。

三、《春望》之情皆因“望”而深

本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后四旬主要抒发春望之情,“望”字承接的情感更加深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描写了当时战事不断、音讯皆无,表现出在战火不断的时候,盼望着家中亲人的消息的迫切心情,既是诗人被迫离开家乡之后对家乡亲人的怀念,远望家乡,又是盼望国家安定和平,道出了人之常情,引起读者极大的共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在战乱中想念远方亲人的悲凄之情,愁绪之色。望着面前的都城残败的景象,“白发”是愁绪所导致,“搔”为挠头,表现了杜甫当时非常急切烦愁的状态。大家可以想象得出,在面对这样的境遇之时,愁绪纠结,挠头忧思,白发脱落得稀少,都不能使用簪了,可见国与家同命运。前一句写了忧国忧家之愁,这一句写愁之深切,处境悲苦。与题目中的“望”字对应,空望着满目愁思,家国皆望而不得,使得全诗忧苦意境更加深切,更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从技法上说,这四句是把前面分别描写的“感时”、“恨别”两种情感纠结的统一了起来,收结全诗。诗人选用搔发这个细微的细节动作。把满腹的愁情变成了立体的生动人物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中所体现的情感环境中,产生共鸣。

四、统领全诗,深化主题

杜甫到在安史之乱后期所创作的诗歌主题多为忧乱伤时。此诗即景伤春,全诗围绕“望”字展开,统领着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水乳难分。开篇通过“望”而一下子将战事环境以及诗人的满腔激愤亮给读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震撼,品读全诗会时时不忘题目“望”字,望的意义是向远处看,诗人望到如此景象,运用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欲悲,触目惊心,充满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诗人由散到聚的视觉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在景物与感情的交叉转换中无限感慨涌上心头,进而诗人写花鸟的泣和惊,置身于凄凉衰败的环境中移情于物而又物显于情,人与花、鸟巳融为一体,紧扣诗题,更强烈地抒发了诗人伤乱思家的思想感情,极大的增强了艺术表现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两句,应理解为“望”中所思,通过“家书抵万金”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通过家书的难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患意识。全诗从整体景物落笔,一步步随着感情的深入和深刻,转到特定的“花鸟”,继而引申出烽火家书,使结尾回到自身,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具体的“搔头”动作体现了出来,具有非常强烈的表现力,使读者深刻体会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融为一体,饱含诗人对国破家愁无限悲痛之情,忧国思家之意。

全诗中写景和抒情融合得非常巧妙与完美,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意脉融汇而不单调,情景交融而不飘离”。由前四句的望景,写到后四句的望情,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统一于题目中“春望”之望,统领全篇、深化主题的作用非常明显。通过“望”字高度概括而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感时、思家恨别情感的交织与盼望。通过题目中的“望”字统领,使全诗由所望到望者,使景和情更为统一,主题更加深刻。

五、结 语

总之,这首《春望》是杜甫创作后期的经典之作,全诗以题目中的“望”字统领和贯穿,从切入到深化,使整首诗意境悲凄,情感深切,极富感染力,既表现了诗人当时面对国破的情绪,交织了国与家的双重感情,充分而深刻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表现技巧和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

青年文学家2010年11期

青年文学家的其它文章略谈中国山水画临摹中国水墨动漫引领中国动漫“万世一系”背后的文化原型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浅析刑事电子证据制度的构建悲剧的灭亡

相关推荐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
携程集团-S(HK9961)
365bet网站

携程集团-S(HK9961)

📅 08-24 👁️ 2794
2表示身体某部位疼痛,为什么有的用sore有的用ache
奧的意思解释,奧拼音怎么读
365bet网站

奧的意思解释,奧拼音怎么读

📅 08-16 👁️ 8419
yy充值中心官网入口 YY语音充值中心充值失败怎么办?
中腾信贷款怎么样?知道这些就明白了!
beat365中国在线体育

中腾信贷款怎么样?知道这些就明白了!

📅 07-11 👁️ 9905
研究揭秘:为什么人们总是越活越累?
365bet网站

研究揭秘:为什么人们总是越活越累?

📅 07-14 👁️ 435
为什么LOL大部分玩家都是只有中国韩国在玩?
beat365中国在线体育

为什么LOL大部分玩家都是只有中国韩国在玩?

📅 08-11 👁️ 6606
世界杯决赛狂欢夜,线下观赛活动掀热潮
365bet网站

世界杯决赛狂欢夜,线下观赛活动掀热潮

📅 08-05 👁️ 2511